大成殿是崇明学宫的主体建筑,原是奉祀孔子的主要场所,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。据县志记载,旧殿三楹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),知县赵廷健增建匾额,寄寓孔子“集古圣先贤之大成”之意。同治八年(1869),知县曹文焕重建大成殿,五楹,重檐庑殿式,深五寻,高数仞,雕梁画栋,绘以丹青,砌以文石,前有月台,围以石栏,庭中植松柏蟠槐。1997年,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投资修复了大成殿,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,宏伟开阔,磅礴巍然,尤其是朱红色门扇与粗大的八根门柱、粉白色的墙面、灰黑色的屋顶,冷暖色彩对比鲜明,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,格外鲜亮夺目,绚丽挺拔,进而突出了孔子的崇高地位。大成殿长21.3米,宽17.3米,高15.3米(其中屋脊高1.7米),总面积368.49平方米;石月台长16.2米,宽9.57米,高1米,面积155平方米,正中心安置着“至圣先师”孔子的巨型石像。殿前甬道长18.5米,宽5米,两旁两相对称而立颜回、曾参、孔伋、孟轲四人石像,史称“四配”,他们是孔子最著名的四大传人。大成殿内现布置“崇明岛史与古船”陈列。